拳經 : 氣宜鼓盪 -- 將隱藏在身體裡的氣 , 配合拳動作 , 產生一種推盪作用 . 神宜內斂 -- 顯落在外表的神志 ( 精神與意志 ), 應隨著氣沉丹田引向體內歛聚 , 才可專心一意的操蹤全身內外的知覺動靜趨於調解和諧 . 其病必於腰腿求知 -- 弊病應從腰腿 [ 中定 ] 與勁力 [ 完整 ] 的方法上去謀求挽回 . 如意要向上 , 則寓下意 -- 若想要有上部的攻擊動作 , 就要想到有下部的防守動作 ; 有前面的發勁 , 要想到有後面的根勁 ; 有左側的走化 , 就得反應有右側的進擊 , 如意要向上攻取 , 必須想到對方下面落實之一腳 . 挫動之意 , 攘之速而無疑 -- 使用 [ 催動 ] 力量 , 把物體重心落實的根力勁路催斷 . 就可趁其晃動剎那 , 迅速攘 [ 摧 ] 它出去 . 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 , 動靜之機 , 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 , 靜之則合 ; 太極是從無形無象的一種無極時態中產生出來的 . 它是動靜轉化的樞機 , 也是陰陽變換母體 . 一動便有虛實、剛柔 [ 分 ] 辨出來 ; 一靜便 [ 合 ] 虛實、剛柔成為一體 . 無過不及 , 隨曲就伸 : 身體進退轉換 , 不可過度或不達 , 伸手要隨對方屈曲而伸展 . 人剛我柔謂之走 , 我順人背謂之黏 : 他剛勁來我柔化退讓之 , 叫走 ; 別人退避就順其背勢相貼而跟蹤 , 叫 黏 ( 沾 ) 。 不偏不倚 , 忽隱忽現 : 保持重心中定 , 不偏沉不倚斜 , 這時體內氣機 , 忽而隱沒 , 忽而顯現 . 左重則左虛 , 右重則右杳 ;與人接觸 , 如感左方有重力 , 就使左方化為空虛 , 如感右方有重力 , 就使右方化為杳凕 . 仰之則彌高 , 俯之則彌深 : 對此功夫的仰視響往 , 覺得高不可測 , 若俯身而研求 , 更覺深不可測 . 進之則愈長 , 退之則愈促 : 因為太極功夫高不可捉摸 , 若進身追蹤 , 愈覺得長遠難達 , 退避而讓步 , 愈覺短促難逃 . 偏沉則隨 , 雙重則滯 : 如果身手偏沉在同側一腳 , 就容易隨人之牽動而失勢 ; 如兩腳平站雙重 , 就會滯礙難以靈活 . 本是捨己從人 , 多誤捨近求遠 : 太極拳本是由 [ 捨己從人 ] 而制服人 , 可惜多數人誤會而放棄此一捷徑不走 , 卻要繞行遠道而迷途 , 把這送上身來可以利用 [ 四兩 ] ...